【因為,你就是愛本身】#贈書!
「蘇心理師,我好討厭每次失戀的時候,身邊朋友一直叫我要『愛自己』,他們老是告訴我:『你要先愛自己,別人才會愛你』」凱西對我說。
「聽到他們這樣講,你感覺如何呢?」我回。
「我很生氣,好像我把自己過得很糟,好像失戀是我的錯…而且我很討厭得符合某種遊戲規則,才會被別人喜歡的感覺…」凱西低下頭,嘴角抽動了起來。
的確,「愛自己」是近年來的老生常談,經過明星、名人、心理師、各類專家的推廣,每個人都會將它掛在嘴邊、po在臉書上,變成宣示「我過得很好」的手段。
但大部份的人並不理解「愛自己」的定義,以為是讓自己更美、更健康、更成功、更富有…,反倒被這些外在標準所束縛,更難與自己和平共處。
博安心理師和我都認為,愛自己不只是做那些讓自己舒服開心的事,反而需要「深度的自我認識」,你得帶點勇氣,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,覺察它們如何影響著你的信念,進而複製了有毒的模式,在你當前的戀情貼上。
這使我憶起,與現任伴侶交往的初期,我是個一吵架就失能的人。
一旦對方的聲音開始變大、表情變得慍怒,我就能明顯感受到自己「當機」了,身體僵硬、不知所措,一心只想逃走。
這時候,對方總會變得越來越火大,更大聲地逼問我:「你到底是怎樣?你說啊!」
在一次深度自我探索的經驗裡,我回溯兒時,當爸媽吵架特別大聲,我就會跑到陽台蜷縮著,那裡是家裡最聽不清楚吵架聲音的位置,但我心跳依然很快,等待那場架結束的一刻。
我很害怕,但啥也做不了,因此我學會的,就是「逃」。
長大之後,眾多關係類的書籍,都教導我們情緒會破壞感情,得「理性溝通」才對,這讓我更加堅信:「嗯,我絕對不要大小聲,那無濟於事」。
往後,一旦伴侶不開心,我就會安靜,甚至悠悠地說「等你比較不氣一點我們再來討論」,現在才曉得,那樣逃避的我,有多傷人,而看似淡定的模樣,其實比誰都更害怕受傷。
認識並承認自己是個「逃避者」後,反而是我和伴侶感情升溫的契機。
我開始跟另一半溝通,當我當機的時候,不是不愛他,而是因為我感到害怕,會需要一些時間恢復,但恢復後我也願意好好地傾聽對方、表達自己。
我們都無需成為完美情人(誰又真的是呢?),只要帶著覺察,每一對伴侶都能發展出最適合你們的互動模式。
博安在這本書裡,用案例讓讀者逐漸發現自己可能是「拯救者」、「受難者」或「逃避者」,有了對自我清晰地看見,就有鬆動慣性的可能。雖然,這個探索過程並不會太輕鬆,卻能讓你越活越輕盈,真正開始享受愛的美好。
#愛自己從來就不是為了讓別人愛我們,既自我負責,也真誠地表達需求,不必再對愛費力索求或假裝不乎。
因為,#你就是愛本身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#抽書三步驟
1.按讚本粉絲頁、及此貼文
2.留言tag一位好友「@___,一起走出鬼打牆般的愛情!」
3.公開分享此篇貼文
🎁12/4(五)晚上7點截止,
9點左右公告兩位得獎昕粉名單~
遠流粉絲團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📣《#活出你的原廠設定》六刷熱讀中📣
博客來|https://reurl.cc/4gkbqR